山水情深——赵元年
内容摘要: 寄情于山水,以此抒情怀,感悟人生,有深深的情结与山川去神遇,相隐不分。几十年的执着,思想的徘徊,笔墨的探究,废画三千,其中突显出几多可贵?我兴奋,也困惑,时常又不能自己,是因为这份情结使我不能终止学习与创作。 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不时... |
寄情于山水,以此抒情怀,感悟人生,有深深的情结与山川去神遇,相隐不分。几十年的执着,思想的徘徊,笔墨的探究,废画三千,其中突显出几多可贵?我兴奋,也困惑,时常又不能自己,是因为这份情结使我不能终止学习与创作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不时地反思、肯定和否定自己。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,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,还是现代多元意义上的,都不是那么简单的“标贴”,而是要有思想—思路—思变。画家太具体了,在集大成(思想的活跃、认识悟性的灵动、人格的建立)之中要有代表的画作是最真实可见的。无论多么奇思妙想、粉饰宣扬,画家不能受囿他人的理论、思想、社会活动的评论,而是要让作品自己说话,要达到视觉的冲击感染作用,这需要长期刻苦的实践过程。顿悟、灵感的提示,不是与生俱来的。清代恽格有云:“笔墨本无情,不可使运笔者无情,作画在摄情,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。”情感是画家重要的内质,作画时的境界,自由状态的挥洒,随心所欲的运笔,都是由情感所支配,关键是要心手合一、成形、成境于纸上
虚与实的变化,不同于多少、长短、大小的量变,它是相互对应,相互转换的变化。在画面中,虚实变化是传神的要素,使画面产生暗示、隐喻、譬喻而联想达意境。笔精墨妙是画面表现的精髓,笔与墨组合去表述情感和境界,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,都必须是生动有活力的。风格的形成是性格和认识的结果,这也是在长期实践中自然产生的。艺术之路与时代共存。创作实践的过程应该是最快乐的,能有“时代精神”在作品中体现就有亮点,是一时的成功。追求与突破不是生硬的摆个架式即可,要深化、完善,有耐心用生命去延续。但是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,这是一辈子都未必能完成的。然而,艺术的接力棒总有所传承,不必担心。
学无止境,一生都得学习。我总结了学有三师:师传统、师造化、师社会。这是个反复认识、理解、再认识的过程。师传统是根本,无论怎样发展变化,一定是要有基础的思变,再天生聪明的头脑,也是要先接受才能有所发现的。师造化是要身临其境,用真情与自然去碰撞、寻找、得到自己的理解,并表现在作品中。师社会,这是不应该逃避的,生在当世就得适应、与时俱进。时代精神的体现,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,取众长、得提示,再深入发展,才是真有灵性之物。
我热爱山水的情结持续了40多年,我仍然还是在不断地发现、惊奇。英•岗布里奇《绘画再现的心理研究》一书中对所见所知矛盾的分析,创作中的“制作先于匹配,预成图示的修正”,这是非常正确的,是绘画创作的真实过程。视觉记录不是能传授的知识,只是一种猜测。思考中矛盾重重,寻找以获帮助,在不断试验中得心应手,用卓越画家的手去完成美的形式、图样……我会坚定地保持着这种情结,去创作、去享受。
我绘祖国好河山,只为留与大家看。